【讓痛苦人際關係一口氣變輕鬆的祕訣】2012-10 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:根本橘夫| 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44394
努力表現「真實的自己」
在人群中會感到痛苦的人,通常在與別人相處時,會對每個細節都非常在意。
聆聽對方說話時,也常常會想著:「現在我該說什麼好呢?還是我說什麼對方都會覺得突兀呢?」或是「對方期待我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?如果我否定他的話,他應該會不高興吧…」。
就連自己在說話時,都會多心地想:「對方會不會覺得我的話很無聊呢?」或是「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煩呢?」甚至有的人還會覺得「不曉得對方看不看得出來我在緊張呢?」
像這樣總是太過緊繃的話,心理跟生理都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。這就是因為總是壓抑真實的自己,而以勉強裝出來的自己去與別人相處,所以才會緊張的。
只要下定決心告訴自己「保持真實的自己就可以了」,然後努力去「表現真實的自己」,頓時就會感到心情上輕鬆許多。
與人輕鬆相處,其實並不需要什麼特別花工夫的技巧。甚至可以說,目前為止自己養成的一些技巧反而阻礙了我們。
來吧,讓我們深呼吸一下,下定決心用真實的自己來與人相處吧。
坦率地順從自己的心情
保持真實的自己,意謂的就是坦率地順從自己的心。
讓對方看見自己軟弱的一面、拙劣的一面也無妨。甚至演一下戲也無妨。
不想讓人看出自己拙劣的一面,想讓人覺得自己優秀,想被認同,想受矚目,想獲得別人的認可,想被人稱讚,想被人褒揚。誰都有這樣的欲望,因此多少會偽裝一下自己,多少顯得做作一些。儘管如此,也必須接受自己有這樣真實的一面。
因為,這樣的行為不只是出自於「想在別人眼中看來更好」的心態而已,同時也是一種願望的表現,「想成為這樣的人」。
在這種情形之下,我們就應該順著自己心的方向去行動才對。
當然,我們還是必須去努力改善自己應該改善的地方,但那些改不掉的軟弱、醜陋以及不足之處,我們只需去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即可。
意識到這些缺點的存在,同時也意謂著我們願意接受自己也有這樣的一面。目前為止,我們都故意不去面對自己的缺陷。為了不去面對,我們有時必須為自己找藉口,或是必須欺騙自己。但是,一旦去接受它們,我們就不再需要去找藉口或欺騙自己了。
如此一來,我們也能對於真實的自己,產生更多的好感了。
不過當然,表現出真實的自己,並不是「不壓抑且不顧慮地表現出自己討人厭的一面」。
誰都有想被人喜歡的欲望;誰都有想被人認為是好人,或是想取悅周圍所有人的心情。
不擅長待在人群中的人,其實就是因為這樣的心情比別人強一倍的關係。所以,只要坦率地去順從這樣的心情,就不會表現出令對方不愉快的言語或行動了。
再者,所謂真實的自己,不是刻意表現出自然的樣子,也不是隱藏自己心中的不安、迷惘、緊張或動搖,而在表面上故作平靜。
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,當我們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而出現不自然的舉動時,往往我們愈想裝作自然,我們的舉動看起來就愈不自然。
對於不安、迷惘、緊張或動搖等等情緒,其實別人根本不會如我們想像的會注意到那麼多。儘管本人對於那些情緒的感受特別強烈,但是從別人的角度看來,其實根本就不形於色。
而且,在那樣的場面,通常別人也跟我們一樣的緊張。
活躍於第一線的歌手、演員、藝人以及搞笑藝人等等,看起來似乎與不安或緊張絕緣,但是他們也常表示說,其實內心是非常緊張的。
所以,重要的是,不要為了要讓自己看起來自然,勉強自己去壓抑緊張的心情。
並且要告訴自己「就算別人看出我的不安與緊張,也不需要因此感到困擾」。也就是說,不是要求自己不要緊張,而是抱持「照自己現在這樣就好」的想法。
例如,有些人是「對人恐懼症」(譯註:日文為「あがり症」,是一種日本特有的焦慮症。一般國際上稱為Taijin kyofusho symptoms (TKS)),對他們來說,改善方法不是要求自己「不要緊張」,而是改變想法,認為緊張也沒關係。至於一緊張時聲音都會顫抖,對此深感痛苦的人來說,症狀的消失是最理想的,但是首先,該做的就是抱持「就算聲音顫抖也不要去在意」的想法。
像這樣重新調整自己心態之後,不知不覺中,過度緊張的情形就會消失,說話時聲音也不會再顫抖了。
「真實的自己」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誠實的表現
與人相處時會感到痛苦的人,通常都認為壓抑自己,為對方著想才是誠實的表現。
但其實,這樣的行為不管是對自已,或是對對方都是不誠實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是偽裝自己,等於是欺瞞對方的行為。
以真實的自己來與別人相處,是對對方也對自己誠實的一種表現,而在人際關係當中,誠實就是最好的待人之道。
誠實待人,就是讓自己能從不安與緊張中獲得解放,享受快樂人際關係的最佳方法。
如果表現出真實的自己,會不會被人討厭,令人產生厭惡之感呢?也許大家都會擔心這一點。
但是,答案是完全否定的。真實的自己,才會讓人產生好感。
看到嬰兒或是幼兒天真爛漫的樣子,周圍的人都會很自然地露出笑容。這些孩子其實就只是在表現出他們自己的本色而已。是他們真實的姿態,為周圍帶來了喜悅。
即使長大成人之後也是一樣的。就算有少許的缺點,就算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,將自己坦率表露出來的人,還是會受人歡迎的。
這是因為,與待人客套的人相處時,我們也必須客套的以禮相待。客套有禮的人,也許有人會稱讚他為「好人」或是「值得信賴的人」,但是絕對不會有人認為他們是「好相處的人」。因為他們會給人一種「不知變通」的印象,讓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與他們相處。
「真實的自己」能帶來真正的自信
不擅於社交的人,通常都是心底缺乏自信的人。
一定沒有人願意接受真實的我、我一定不會被肯定;就算自己沒有意識到,其實在心裡都是這樣認定的。所以就會因此壓抑自己,只在意別人的想法。
所謂的自信,分為表層的自信與深層的自信。
表層的自信指的是藉由能力或外表優於他人所得來的自信。這樣的自信,只是有限的自信,並不會成為內心整體的自信。
比如說,就算在學校成績再好,也不表示就會有自信能夠在社會上生活;就算對自己的容貌有自信,也不一定代表在工作上也會有自信。
相對地,深層的自信指的是對自己這個存在本身抱持信賴感。與自己有無缺陷,優秀與否都無關,深層的自信即是超越這些表面事物,最根本的自信。
擁有穩固深層自信的人,就能夠坦率地表現出真實的自己。這是因為他相信自己本身有著不可動搖的價值,所以不會因失敗或是負面評價而重創。
對人際關係感到負擔的人,就是因為沒有這個根本的自信,所以會不斷掙扎著想要從別人的讚賞中得到自信。
於是,不論在工作上多麼有能力,多麼被大家讚賞,如果這都是經由虛偽的自己所得來的,那就不可能會轉變為自我存在本身的價值,只會成為某些部分依然空虛的自信。
相對於此,「真實的自己」,就是對自我存在本身的信賴。
「別人接受了真實的自己」「以真實的自我受到大家的認同」,當這些經驗不斷重複,我們就能夠實際感受到真實自我的價值,進而養成「自我信賴」這種最根本的自信。
感謝能讓心靈相通
要建立令人感到舒服愉快的人際關係,以感謝的心來與他人相處是相當重要的。我們有時會忘記以感謝的心,而以要求的心來跟他人相處。如此一來就會變成控制對方,也讓人際關係產生了疙瘩。
感謝對方與我們一同共享人生中獨一無二的這一刻。只要抱持著這樣的想法,就能夠對與自己相關的所有人感恩。
而這份感謝之心,我們也必須坦率毫不掩飾地以言語表達出來。
夫婦關係研究者約翰˙高特曼(John Gottman)曾聲稱只要觀察某對夫婦對話的樣子十五分鐘,就可以預測今後十五年之內離婚的可能性,精準度高達九○%左右。同時他也表示,要維持幸福的婚姻生活,為對方著想以及感謝的心是相當重要的。關係愈良好的夫婦,彼此之間表達為對方著想以及感謝之心的次數愈是頻繁。
相對地,對彼此關係有害的則是批評、侮辱、自我辯護、逃避。的確,沒有被心愛的人所侮辱來得更令人感到憤怒與失望的了。
職場上也是一樣。對於對方的好意,不論大小都一定要記得跟對方說「謝謝」。如此一來,就會讓彼此感到心靈相通,親密度也隨之增高,同時也可以加強彼此不吝嗇於互助的關係。
當指責對方不足之處,因而氣氛變得尷尬的時候,也要記得跟對方追加一句「你真是辛苦了,謝謝」。有了這一句話,對方與你的心情都會產生相當大的不同,就可以避免信賴關係的動搖。
無法面對面跟對方表達感謝之意時,也可以使用電子郵件或小紙條等等。當對方收到你感謝的電子郵件或是小紙條時,心裡頓時一定會感到十分溫暖。
幾乎所有擁有偉大成就,終其一生造就成功人生的人,都曾強調過感謝之心的重要性。
所謂的感謝之心,是指對於人或是外界的事物,能夠肯定地去接受包容,並且不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人,努力去看對方好的一面。
感謝之心同時也是一種對於周圍的豐富感性。沒有感受到對方的一舉一動,就不會懂得感謝。
能夠抱持感謝之心,以言語來坦率表達感謝的人,就是對自己有自信的人。 「感謝」這個詞裡面,包含了「謝罪」之意。意思就是說,感謝的意義中包含了「將自己定位於對方之下」的意識。如果對於自己沒有自信,這個意識就會干擾自己,以至於無法坦率地表達出感謝的言語。
有些人之所以能成大事,就是因為他所抱持的感謝之心轉化為替周圍的人或是部下著想的心,然後周圍的人或部下也以同樣的心態去回應他,所以才能夠成功的。
努力抱持感謝的心,不但能讓自己的心靈安穩,也會變得更能以溫和的角度去看人。
重要的是,對於他人了不起的地方,能夠更加感動。
笑容讓周圍的人融化
剛開始學心理學的時候,我就接觸過所謂的詹朗二氏情緒理論(James-Lange theory of emotion)。如果要用一個標語來解釋的話,應可說是「不是因為悲傷而哭,是因為哭才會悲傷」。
當時的我,認為這個學說簡直是太愚蠢了。但是之後,陸續有多項的科學發現證明了這個學說的正當性。
例如,表情研究學者的先驅保羅˙艾克曼(Paul Ekman)曾經做過一項實驗,實驗內容是針對臉部肌肉的許多部分個別進行控制訓練,以做出各式各樣不同的表情。結果發現,比如說做出憤怒表情時,心跳數會增加十下以上,雙手的溫度也會增加等等,只要做出表情就會讓自律神經系統產生變化。從這項實驗結果來看,艾克曼表示,只做出表情而不讓感情產生是不可能的。
也就是說,只要露出笑臉,心情上是沒有辦法不變成開朗的。所以,只要我們意識性地露出笑臉,心情就會跟著開朗起來。
我每天早上起床前,都會刻意地笑一笑。如此一來,就會實際體會到心情的轉換,從「今天也要去上班啊,好煩啊!」轉換為「今天似乎也會很開心。加油吧!」
依照自己所抱持的感情不同,對於周圍的人或情境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。如果自己的心情較為晦暗,就會比較容易以批判、否定的角度去看他人。然後,自己的心情又因此更加黑暗,而且變得憤世嫉俗。
如果自己的心情是很開朗的,就會感覺能夠對周圍的人溫和,做事也容易成功。因此充滿朝氣,變得樂觀。
只要露出笑臉,就能像這樣產生明朗心情的良好循環。
就算無法覺得開心,甚至覺得心情沈重,也請大家一定要嘗試去露出笑臉看看。
人類是喜歡笑容的生物
在我們的腦部,有一種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,使我們只要看著某種感情狀態的人,大腦就會實際上體驗到那種感情,使得腦中同一個部位真的活性化起來。
也就是說,我們的腦,會讓我們在看到微笑的人時心情就會變得明朗,看到沈重表情的人時心情也會變得沈重。所以我們說某一個人的心情會傳染給周圍的人,就是這個道理。
所以,自己儘量保持笑容,也是對周圍的人的一種責任。
我還曆(六十歲)的那一年,我的故鄉在我當初畢業的國中舉辦了一場大規模的同學會。我去參加的時候,當初的導師跟朋友們都對我說:「在學校的時候都沒有看過你的笑容,不過現在,看到你臉上的笑容這麼安穩,總算可以放心了。」
幼兒時期我就失去了父母,在親戚家撫養長大。我的養母對我非常嚴格,雖然次數並不多,但是過去的確發生過從現在的觀點來看,可說是虐待兒童的情形。沒想到除此之外,常常犧牲自己來保護我,同時也是我唯一家人的姐姐,後來也與我各散西東,甚至在青春期就過世了。
如此身世,讓我從還是個孩子的時候,給人看到的都是一張哭泣的臉,從來沒有露出笑臉給人看過。
就算在長大成人之後,我的笑臉與其說是笑臉,還是比較偏向為了隱藏不安與緊張的保護色。但是,這個保護色漸漸地,也給我帶來了明朗的心,給周圍的人帶來了溫和的氣氛。也許就因為如此,有幾位學生在畢業時都跟我說:「我本來都無法適應大學的環境,後來是老師您的笑容救了我。」
我們的表情,會隨著年齡的增長,漸漸刻劃出我們主要情感的痕跡。所以平時保持著一張笑臉,就會刻畫下柔和的表情。總是緊張的話,就會刻畫下僵硬的表情。當然,表情晦暗的話,那晦暗的表情也會被刻畫下來。
實驗結果顯示,比起不愉快的情感,嬰兒比較能夠正確認識出笑臉的情感,並且會長時間注視笑臉。因此可以想像,我們喜好笑臉的性格,是與生俱來的。
任何人都想看笑臉。
因此我們要提醒自己,儘量保持一張笑臉。
如果心情真的很沮喪,怎麼樣都擠不出笑臉時,可以老實地告訴對方理由。
「對不起。我現在心情不好。請讓我一個人靜一下。」
周圍的人在你恢復笑容之前,一定會親切地安慰你的...
留言列表